<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南京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2-05-17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为落实国家和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结合全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扣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化思维,先立后破,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为支撑,以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动能为方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工作原则

        ——统筹谋划。坚决服从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系统谋划、科学部署、有序推进,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鼓励各区、园区和企业主动作为、低碳转型。

        ——节约优先。立足市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开展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减污降碳专项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

        ——双轮驱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打造更高水平有为政府,营造更高水平有效市场。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深化能源等相关领域改革,加快形成市场化碳减排机制,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推动全民参与。

        ——平稳有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科学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民生保障等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丽南京建设初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林木覆盖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美丽南京建设继续深入,力争成为美丽江苏典范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林木覆盖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四、重点任务

        (一)建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体系

        1.注重低碳发展规划引导。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融入全市各级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全面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和空间结构,加强各级各类规划间衔接,确保各区、各领域在落实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协调一致。(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优化区域低碳发展布局。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和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在低碳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参与)

        3.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加强低碳社会建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全民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创建行动,以示范创建为载体,倡导全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动形成崇尚低碳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发改委牵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妇联、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房产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参与)

        (二)培育绿色低碳现代产业新体系

        4.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工作部署,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监管体系等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国家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新建、扩建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强常态化管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腾出用能空间,深入挖掘存量节能减排潜力,大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对能源消耗占比高的钢铁、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组织实施节能降碳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商务局等部门参与)

        5.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对照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快推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转型升级,推进新材料科技园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壮大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推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系统推进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清洁生产,积极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参与)

        6.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绿色环保、新能源和智慧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强化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和场景应用,加快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力争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牵头,市科技局等部门参与)

        7.全面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型组合,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完善垃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建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绿化园林局等部门参与)

        (三)构建低碳安全能源利用新体系

        8.强化能耗和碳排放控制。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强度刚性约束,严控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地方能耗双控考核。落实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根据国家及省统一部署,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统筹衔接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强化节能审查,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落实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强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目标任务不得简单层层分解。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逐步强化碳减排刚性要求。(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建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绿化园林局等部门参与)

        9.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持续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节能监察,强化结果运用,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强化节能和减碳协同。(市工信局、市建委、市房产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衔接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做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完善减量替代政策,严格控制新增耗煤项目。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努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合理调控成品油消费总量,力争“十四五”达到峰值。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优化天然气应用领域,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供应和工业转型安全平稳过渡。(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等部门参与)

        11.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全面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消纳区外非化石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积极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鼓励生物质多元化利用,在江北新区、南部新城、浦口区等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地源热泵集中式供冷供暖,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大幅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园区,探索创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区。(市发改委牵头,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建委、市工信局、南京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参与)

        12.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按照安全高效原则,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配置新格局,推动电网与新能源、终端负荷、新型储能深度融合,构建适合足球比分365cv_bat365在线登录官网_365网页版bet情、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强电网建设,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区外大规模受入、区内大范围转移和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能力。推动柔性直流输电、局域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科技、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及多种能源系统互补互济。在江北新区、南部新城等区域推广综合能源站,促进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储能安全标准和商业模式,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市发改委牵头,南京供电公司等单位参与)

        13.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深入推动能源革命,积极落实国家和省能源体制改革各项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形成“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能源体系。深入推进和落实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积极落实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局域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序推进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支撑的电力发展模式。加快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强化煤电油气运等调节,完善能源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能源供应应急处置能力与事后恢复能力。(市发改委牵头,南京供电公司等单位参与)

        (四)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新体系

        14.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提升铁路和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进一步推动大宗货物绿色运输。以南京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实施多式联运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江河联运,提升内河集装箱运输能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统筹规划建设三级配送网络,合理设置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设施,发展集约化配送模式,打造绿色货运配送“南京模式”。全面发展智慧物流。(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商务局、市建委、市公安局、市邮管局等部门参与)

        15.推动交通工具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规模化发展,提高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比重,鼓励新增和更换的作业车辆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强化营运车船燃料排放限值管理,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车船。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推动加氢站规划建设。深入推进船舶靠港常态化使用岸电设施。(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南京海事局牵头,市城管局、市邮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建委、市发改委、南京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参与)

        16.积极营造低碳出行氛围。积极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低碳出行体系,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在“我的南京”APP上接入公共交通功能模块,加大绿色低碳普惠机制力度。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以及步道、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共享交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化、综合性拥堵治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建委、市大数据局、大数据集团、地铁集团、城建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参与)

        (五)打造低碳城乡建设发展新体系

        17.推进城乡建设低碳转型。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各环节。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和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发展,在新建城区及建筑群推广综合能源站。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有效杜绝“大拆大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展建筑用能管理,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市建委牵头,市房产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参与)

        18.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执行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节能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老旧供热管网等节能改造,加强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用能管理,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全面应用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创建,推行绿色物业管理,推动既有居住区改善提升。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现代化农房和村庄建设。(市建委、市房产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参与)

        19.积极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深入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及周边空间,大力推进太阳能光热、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市建委、市房产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南京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参与)

        (六)形成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新体系

        20.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平台。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持续推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平台建设,依托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长三角碳研院等,培养一批低碳领域人才,努力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孵化一批掌握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脱碳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形成强有力的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

        2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重点布局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项目。支持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低碳或生物碳(负碳)产品、生物绿色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以大幅降低碳排放为导向,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协作,共同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支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率先实现碳达峰。(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委等部门参与)

        22.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展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固碳增汇等成熟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深入研究支撑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的示范区。推进CCUS等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构筑生态碳汇巩固提升新体系

        23.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继续加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完善绿色生态骨架,稳定现有森林、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绿化园林局等部门参与)

        24.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实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生态农业碳汇能力。(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市绿化园林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参与)

        (八)健全绿色低碳转型配套新体系

        25.完善投融资财税价格政策。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控制高碳项目投资,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投融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落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节能降耗、低碳能源等建设项目财税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政府绿色采购工作要求,支持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持续完善并严格落实惩罚性电价、差别化电价等电价政策,鼓励开展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市建委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建立健全制度标准统计监测体系。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及时修订不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规定,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地方性标准,完善市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研究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生态碳汇本底调查和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探索构建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及碳计量体系。(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绿化园林局、市气象局、南京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7.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和经贸合作。更好发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等开放平台的功能优势,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鼓励新能源产业走出去。(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外办、市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8.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制度机制。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推进高质量碳达峰,制定全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一体化推进减污降碳管理制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统筹做好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各板块党委、政府以及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知识学习,增强抓好低碳转型发展的本领。各板块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应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和细化落实本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

        (二)建立政策体系。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足球比分365cv_bat365在线登录官网_365网页版bet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各板块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响应全市整体进度的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市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重点领域、行业等专项行动方案及保障政策措施,全面构建“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组织开展板块、园区、企业等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决策咨询机制,强化专业人才机构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

        (三)强化推进落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调度落实进展情况,加强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谋划,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各领域牵头抓总职能,确保具体工作与市级实施方案政策取向一致、步骤力度衔接。各板块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市级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需经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平衡、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

        (四)严格监督考核。强化指标约束,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各板块、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施各板块年度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监测评价,评价结果报市委、市政府。对工作突出的板块、部门、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板块、部门和单位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




        中共足球比分365cv_bat365在线登录官网_365网页版bet委办公厅2022年5月17日印发